冒着五级劲风,我们播种了一亩春天

从周五傍晚开始,原本二十五六度的气温突然因为一场大风和降雨骤降十多度,气象台发布了大风预警,劝告市民尽量待在家里不要外出。

原本以后周末能借此好好在家休息两天,结果周六早上七点钟还没起床就接到老妈的电话,让我赶紧起来带她回老家,帮大姨种玉米。大姨今年快七十岁了,腿脚前年做了手术不太灵便,家里至今守着一亩七分地,不舍得荒废了。早上五点来钟就给我妈打电话,让她回去帮忙。我像领了“懿旨”一般,赶紧起床洗漱,早饭也来不及吃就带着全家老小开车直奔老家。

大姨一大早就准备好了种子、化肥、农具等,我们到她家的时候她正在悠闲地吃早饭。大姨父正在旁边剥花生种子。我抖了个机灵,来了一句从短视频平台上看到的段子:“姨父,在家剥罗森呢!”结果包袱没响。一来我们当地方言与河南方言差距较大不知“罗森”所指何物,二来老年人没有那么快的冲浪速度无法理解,所以这段网上被很多人争相模仿的搞笑段子在这里跟今天的天气一样遇冷了。


大姨家距离她那一亩七分地并不远,但是步行过去也要颇费些时间,所以我们干脆开车过去。路上还开玩笑,我们终于实现了父母那代人想都不敢想的目标——开车去种地。

田野里的风没有建筑物的阻挡,特别放肆,多次将我们这些“重量级”的人吹了个趔趄。幸亏出门前查了天气预报,把原本准备收藏起来的棉服又拿出来穿上了,每个人更是帽子口罩“全副武装”,才能抵挡住这凛冽肆虐的倒春寒风。借着昨夜的雨,地里的土壤松软湿润,非常适合播种。我们各自分工,有人负责刨沟,有人负责撒种,有人负责追肥,有人负责埋土。我们用最原始最纯粹的人工方式,将一粒粒玉米种子回归到大地。

原始的种地方式很累。一亩七分地说大不大,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早已搬离了农村荒废了种地技能的人来说,还是颇为吃力的。我们一边播种一边盘算,将来这片玉米成熟以后收成能有多少,除去自家吃和赠送亲朋好友,剩余的大约能卖多少钱。大姨说现在的粮食不值钱,所以这次播种种子、化肥、人工的费用已经远超出玉米成熟以后带来的收入。

冒着五级大风这么大张旗鼓地干一天活遭一天罪,从经济角度衡量最终还是亏本的。我们就讨论,不如把地分成若干块,租给城里那些喜欢贴近自然喜欢种花种草的“城里人”,让他们自己来种植、收割,体验生活。

当然这也只是我们的凭空臆想。这片地并没有太远离城市,我们从地里抬头,就能看到周围一栋栋建设中的楼房,甚至还有三层的联排别墅,那都是正在不断逼近的城镇化。这片地不会被开发成为城里人梦想归隐的理想田园,最终的归宿可能只是城镇的钢筋水泥。

用大姨的话说,还不知道能种几天,能种一天算一天,等到哪天她种不了了,地也就没了。大姨种了一辈子地,我印象里她种过小麦、水稻、西红柿、西瓜等等粮食和蔬菜,地的面积也比现在要大得多,现在只剩下这一亩七分地。表妹早已远嫁他乡,表弟也在城里找了工作,将来他们都不会回来继续耕种这一亩七分地。


如果爱,请赞赏
打赏

阅读相关文章:


冒着五级劲风,我们播种了一亩春天》上有3个想法

  1. “我们就讨论,不如把地分成若干块,租给城里那些喜欢贴近自然喜欢种花种草的“城里人”,让他们自己来种植、收割,体验生活。”

    日本就有这样的小农田啊。我租了25平方米的农田,5米*5米正方形,看着小,种起来也挺累。

    • 国内其实也有这种出租农田,不过都是在商业化开发的农场。像我们这种零散的、没有商业开发价值的个人农田,很难吸引到客户过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